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左贡要闻

“左贡师徒情”专栏 | 心系左贡,不顾风险再返高原

2020年06月10日 10时00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我叫格来措姆,曾是左贡县人民医院一名普通的病房护士,短短半年时间,我成为了急诊科的副护士长。我的进步得益于我的老师——杨晶的精心培养。从认识她的那刻起,我将注定走上快速进步、提升的幸运之路。

杨晶老师是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援建西藏左贡县人民医院医疗队的队员,从2019年8月份她走进医院护理病房那刻,就开启了我们的缘分和故事。

我清晰的记得,8月的一天,我正在给一位患者做治疗,不知何时杨老师站在了我的身后并默默观察着我的一举一动,并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不停地做着记录。直到我给患者治疗结束,杨老师才走上前来一一指正我刚才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现场示教。看到我们将棉签直接放在工作服胸前的兜里,杨老师非常吃惊地询问“你们都是这样将棉签放上衣兜里吗?”而当时的我们并不以为然,觉得这是习以为常的事,直接回答到:“是啊,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拿取很方便,这是对患者负责任嘛!”听到这样的答复,杨老师并没有苛责,而是给我们讲科学的道理和正确的使用方式。

在问题中提高,真的可以让人成长更快。杨老师为了让我们理论与实际能融会贯通,带着我们一起查房,选择案例为大家讲解常见疾病的知识,并结合实际为病人制定护理计划。由于基础薄弱,真实的护理能力与老师的要求相差很多,但杨老师有她自己独特的方法,她会反向式提问我们藏族护士,直到听懂学会为止。我们从最初没人回答,到现在个个抢答,这和老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不知多少个日夜,杨老师嗓子都沙哑了,但她并没有休息,为了能让我们多学一点知识,她不厌其烦地指出我们的问题,纠正我们的错误。

援建西藏左贡,担子很重,更有环境的考验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左贡县海拔3850米,紫外线强、干燥、高寒缺氧,医疗卫生资源普遍匮乏,交通不便,水和电更是紧缺。医疗队居住的地方经常会有停水停电的情况,有时候一停就是5天,我们很是心疼。他们放弃北京优越的条件来到左贡,不求回报,只为帮助我们提高医疗环境和条件。在承受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基本生活条件不足的困扰。于是,我和尼珍、扎西护士决定要给医疗队队员送水,虽然其他的事情我们力所不及,用水问题我们还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说来也是奇怪,以往觉得漫长颠簸的山路,现在挑着水桶竟走的那么轻松。想到医疗队员们,特别是我们挂念的杨老师能用上水,我的步子更快了,心也更暖了。

真正成为杨老师的“关门弟子”,还是在医院举办的“师带徒”签约活动中。2019年9月,医院21名医护骨干经过严格考核,与医疗队12名带教老师形成“师带徒”帮扶对子。从那时起,我与杨晶老师结下了更深的缘分、情谊。杨老师不仅在工作中教授我知识,在生活上也处处关心爱护我。小到衣食住行、伤风感冒,大到为人处世、做人道理。然而,我知道,老师身处高原也有诸多不适,心率快、血压高、严重失眠,但她从不把这些当回事,一门心思考虑着如何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而我的心里也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小措姆,不准辜负这个希望你越来越好的人”。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也不负老师的期望,在几次“师带徒”活动考核中名列前茅。

2020年3月,医院成立了急诊科。作为病房最年轻的护士,我因突出优异的表现,从一名普通护士被选拔为急诊科护士长。对于护士长我有着自己的理解:一个科室“爱管闲事”的婆婆,一个多方面协调者,一个护理规章制度的执行者。

在急诊科组建之初,医护人员配置少,收治病种多而复杂。远在北京的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领导们,心系左贡,加强援建力量,增加援建人数,刘磊医生、苑婧护士空降左贡县人民医院急诊科。除了人力的不足,创建之初的急诊科设备配置也不完善,但在医学中心领导的支持和援建老师们的帮助下,急诊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近期,又逢医院等级评审,老师们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但仍然挤出时间给我们培训,而我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20例急诊抢救。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心梗患者,来院时已经神志不清了,对光反射也消失了,当时的我有点不知所措,像这样的情况以往都是转上级医院治疗。但这次与往常不同,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迅速给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按压、气管插管、除颤,一气呵成,最终把患者从死神手里抢了过来。在我感到震惊的同时,自豪感也油然而生。现在的我,已经熟练掌握了除颤仪的使用,再次面对危重患者时也能沉着冷静,从容应对。

对杨老师业务精干的赞叹总是在不经意间。一名因外伤导致瘫痪的患者,长期卧床,丧失吞咽功能,需要经胃管鼻饲抗癫痫药物。但因夜里癫痫发作,患者自己将胃管拔出,迫使停止喂药,进而导致癫痫发作数次。杨老师得知情况后,迅速带我来到病房,患者此刻全身肌肉紧张僵硬、颈项强直,这给下胃管的操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反复操作了几次,都失败了。杨老师在查看了患者情况后,建议医生为患者使用镇静药物,使患者的肌紧张得到一定的缓解后再行操作。15分钟后,我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进行下胃管操作,摆体位、观察面色、动作轻柔、缓慢送入、防止黏膜损伤、确定胃管位置、妥善固定……在我们师徒二人的全力配合下,置管操作一次成功!随后,按医嘱为患者鼻饲药物,患者安静地睡着了,家属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在这一切都结束后,培训也随之而来。杨老师就此病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讲解。

有一种经历,叫援藏;有一种人生,叫奉献!高原见真情,奉献诠释大爱。在我心中,杨老师美丽的样子,就像左贡的蓝天一样纯净,让人崇敬。她对我们的关爱犹如一朵盛开的格桑花,刻在了记忆深处,永远照亮我生命的旅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