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左贡 / 历史沿革

旺达镇东达村村民次拥珍宗:砸碎枷锁 拥抱新生

2019年04月18日 09时40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res07_attpic_brief.jpg

次拥珍宗,女,1947年生,今年72岁,左贡县旺达镇东达村人,现居住在左贡县四方祥和新村易地搬迁点。民主改革前,次拥珍宗全家6口人都是落空家族的“差巴”,解放军进昌都时,在她家借宿了3个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民主改革后,次拥珍宗的哥哥旦增阿旺参了军,后到八宿县公路养护段工作直至退休。次拥珍宗育有2个女儿,2018年底,与二女儿宗丁一起搬进了四方祥和新村,如今生活幸福美满。

2018年,藏东大地上,318国道旁,一个吉祥如意的村子——四方祥和新村易地搬迁点拔地而起。

“您吃了吗?”在春风拂柳的四月天里,走在四方祥和新村易地搬迁点平坦干净的水泥路上,村民们乐呵呵地相互问候着。次拥珍宗老人说,在旧西藏,见面时只会问候对方“你是谁家农奴”……

在旧西藏,身为农奴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次拥珍宗一辈子也忘不了。

“我们一家6口人都是落空家族的‘差巴’,父亲在农奴主的亲戚家做木匠,母亲整日早出晚归地为农奴主放牧、种地、磨鼻烟壶、洗衣服、挑水。”次拥珍宗说。“就这还得天天挨饿。”次拥珍宗愤愤地说,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只能换来农奴主赏赐的一点糌粑和野菜,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偷偷种些当时喂牛马的芫根充饥。

肚子都填不饱,穿和住就更不用说了。次拥珍宗说,他们穿的衣服满是补丁,有时连打补丁的布料都没有,只能用动物的皮毛缝起来,家里面只有几个陶土做的碗,没有桌椅和床。

“不光生活艰苦,还经常受欺负。”次拥珍宗说,“我那时要做农奴主上马时踩着的‘台阶’,有时看见母亲眼睛红红的回来,问她怎么了她也不说,但我知道,她肯定又是被管家给欺负了,管家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来吓唬我们:‘没有犏牛不服牛轭,没有农奴不服棍棒’。”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昌都战役打响后,十八军进军西藏,次拥珍宗一家也由此与解放军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清楚地记得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二十几个解放军来到我家借宿,在我家住了3个月呢。”次拥珍宗自豪地说着,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我这辈子吃得的第一碗白米饭是解放军给的。”次拥珍宗眼含热泪,她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夜晚。他们一家人正饥饿难耐时,一位五六十岁的解放军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给他们,一家人相拥而泣。“一家人你让我我让你都舍不得吃,最后用水把那碗米饭煮成了一锅白米粥,那是我记忆中吃过最香的饭,那个穿着军装的解放军,他的肩膀上有一块徽章,特别闪亮。”

三个月后,哥哥旦增阿旺跟随解放军一起去参了军。后来,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像次拥珍宗一样,世世代代受压迫的农奴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翻身作了主人。

“过去在地狱受苦,现在在天堂享福,我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上百倍啊。”站在自家小楼的阳台上,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望着窗外的高楼林立,次拥珍宗感叹道。

2018年底,次拥珍宗一家搬进了四方祥和新村易地搬迁点,住进了崭新的楼房。新的藏式楼房内窗明几净,各种家具应有尽有。次拥珍宗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床、柜子、电视都是政府给的。

民主改革60年来,像次拥珍宗一样的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居工程让大家有了宽敞明亮的房子住,‘三包’政策让孩子们上学有了保障,百姓们现在都穿皮鞋和新衣服,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不光如此,条条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以前我们种地靠人力和牛耕,现在都是机械化了,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大家都干劲十足,都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次拥珍宗说。

次仁拥宗的哥哥旦增阿旺退伍后到八宿县公路养护段工作,后在八宿县成家,育有一儿一女,都有了稳定的工作。二女儿宗丁和丈夫靠着勤劳的双手,年收入近10万元,去年9月份还买了一辆车;次仁拥宗现在和二女儿一起生活,经常坐着自家的车和女儿女婿一起去镇上逛街、接送外孙上学,一家人其乐融融。

“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就不会有我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一生的信念。”次拥珍宗擦拭着电视机旁的领袖像,语气坚定。(记者 万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